香港在殖民地時代著重與西方宗教有關的節假日, 最佳的例子為聖誕節和復活節。回歸後上述節日仍為公眾假期, 但同時加入了與佛教有關的節假日, 即佛誕。
曾經有建議將孔子誕辰日和與道教有關的道祖誕列為公眾假期, 但前者不獲立法會通過, 而後者則尚未進入立法程序。
相信同學們近日都留意到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就支援香港普選的言論。
試細想🔍:
1. 發表支援香港普選的言論為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官階舉足輕重,並非 “small potato";
2. 該言論是在香港的中英文報章發表,明顯是要全部香港人都知道;
3. 該言論的措辭非常強硬,明確表示會就香港普選 “隨時提供任何支援”。這和 “對此事非常關注” 等空洞的措辭大不相同;
4. 英國明知其言論會觸動中國政府的神經,而且香港人本身也未必接受英國人再就香港事務作出干預,但英國仍然作出此舉動;及
5. 英國作出如此舉動,必然是為了英國自身的利益;筆者根本不相信英國此舉是為了港人的利益,而香港也只是一個七百萬人的小城市,市場並不算大,因此英國似乎不是為了經濟利益而作出此舉。
筆者認為,英國的 "支援普選論" 其實是英美兩國在亞太區戰略計劃的一部份。中國崛起,英美這兩個在上世紀幾乎主宰世界事務的大國當然有所忌憚,因此要用盡所有辦法阻止中國崛起。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基地幾乎全部都是圍繞著中國已是公開的事實,對中國實行軍事威脅,而另外一種方式便是令中國內部發生內耗,香港 "佔領中環" 一事近來越演越烈,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和香港的反對派都各有動作,英國當然視這是乘機激起矛盾,火上加油的好機會。
因此,筆者認為,支援普選論只是英美兩國在整個亞太區戰略的冰山一角 (tip of the iceberg) 而已。以上只是筆者的分析,未必完全準確,同學們可以有自己的見解。
近日香港政府不斷說要 “搵地起樓”,發展新界東北、岩洞、郊野公園等,而今早在報章上又得知政府已委聘顧問公司研究在市區發展地下城的可行性。筆者認為政府 “搵地起樓” 無可厚非。同學們是否有留意到香港還有263個島嶼?而除了大嶼山、長洲、坪州等較多人居住外,其他島嶼絕大部份都是荒島。這些無人島嶼其實可加以考慮發展加以利用,至少不會遇到像發展新界東北時被村民抗議這種問題罷。
法律 (包括法院的判決)除了防止人們犯罪之外,同時代表著社會一些普遍接受的價值,也是對社會的道德水平的一種展示。
印度多年來都是男尊女卑,性侵犯案經常發生,這次輪姦案的四名犯人被重判極刑,在某程度上顯示出印度女性的地位出現了變化。
香港政府經常說市民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也不嘗試去了解他們在做什麼。政府曾經為了嘗試推行一些政策而在電視、報章及其他媒體上大賣廣告,但似乎都沒有什麼幫助,反而被市民質疑浪廢公帑。作為政府官員,是否應該反思,為何不能吸引市民聽他們說話?筆者認為,作為一個成功的政治人物,除了具有施政能力之外,擅於辭令也是非常重要,這才可把一些重要訊息傳遞予人民,並且在人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香港現時還沒有一些高水準的政治演說,在這一點,外國一些政治人物,的而且確比香港的優勝。
國民教育在香港推行面對極大阻力,很明顯在香港硬銷國民教育只是吃力不討好。
那麼如何可以提高港人的國民意識?筆者有個建議:可以讓香港舉辦一些全國性的活動,例如全運會便是一個選擇。舉辦全國性的活動,一方面可以體現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另一方面可讓香港市民對國家的活動有實質性的參與,而國家委以重任香港人總不會讓香港出醜吧。這樣總比在課本中說 “香港人要愛國愛港” 有效的多。
近日有人在參與遊行時舉起了港英旗,有人說他們搞港獨,但筆者覺得這種說法未免有點誇張。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加上承傳了西方的良好制度,而當時在內地剛剛是文化大革命完結,並步入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因此當時香港在各方面都比內地優勝,香港人對此在感到自豪。
然而,內地過去三十年來改革開放取得了成效,某些方面開始追上香港,香港在某些方面已不及內地。在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香港近年的發展比過去為慢,無可避免被人家追上來。筆者認為,有人舉起港英旗,實際上是在 “想當年” ﹣ 對過去的優越感、自豪感的懷勉的反映。
昨天一哥曾偉雄提出了有色眼鏡論。筆者相信警隊始終是香港人,有決心維護法治,也會公正執法。但是,公正執法是一回事,執法水平是另一回事。
香港警隊的執法水平實行有很多待改善之處。為何近年警隊在執法時經常惹來爭議,手法是否可以更為圓滑,實在應該檢討。
早前媒體上出現一種說法,說中央政府要讓更多內地人移民到香港成為香港人,以 “改造” 港人成份,讓更多 “香港人”支持政府。
筆者不贊同這種說法,香港人崇尚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而香港的資訊比內地也流通得多。內地一些比較忌諱的議題,在香港更可暢所慾言。內地人移民到香港,見到這樣的情境,究竟是會被港人感染的多,還是要立志 “改造” 港人的多?
佔領中環近來越演越烈。
各位有否想過下列問題:香港人一向以來以擁有健全的法治制度而驕傲,絕大部份香港人都奉公守法。佔領中環很大機會構成犯法行為,這是否會令香港為了民主而毀了法治?香港人曾經舉行過引以為傲的遊行,最後也成功令政府改變某些決定。
佔領中環是否爭取民主的唯一方法?⋯⋯
再者,香港乃香港經濟活動的心臟地帶,佔領中環是否會癱瘓香港的經濟活動?
有些在中環工作的香港人說,為何戴耀廷教授不先佔領自己任教的大學,而去安排佔領人家上班的地方?這樣是否不但未能凝聚、反而分化了爭取民主的力量?
從另一角度說,佔領中環在理念上比其他的社會運動特別,它打破了一般以遊行、請願的這些政府見怪不怪的傳統抗爭方式,因此更能引起公眾及傳媒的注意。佔領中環是否令香港人的社會運動帶進了另外一個年代?
在房屋政策,香港政府其實處於兩難局面,原因在於香港稅基狹窄,很多外國有的稅項香港都沒有。
香港政府的收入主要來自稅項及賣地收入,因此地價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政府的收入。香港政府長久以來都保持高地價政策,其中一個目的便是保障政府的收入,但發展商也會買地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因而導致香港長期以來樓價高企。
根據香港基本法第七條,香港特別行政區境內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管理、使用、開發、出租。地產商在香港發展房地產,嚴格來說是向香港政府租地,而非買地。